欢迎光临山西中农富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咨询热线:13283627652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种业振兴大会各市交流材料

来源: 时间:2022-02-23 10:54:08 浏览次数: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种业振兴大会传达贯彻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克强总理部署要求,总结2021年“三农”工作,部署2022年“三农”暨种业振兴工作。各市作交流发言
编者按: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种业振兴大会传达贯彻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克强总理部署要求,总结2021年“三农”工作,部署2022年“三农”暨种业振兴工作。各市作交流发言,现汇编如下:




加快设施农业发展 

提升“菜篮子”保供力


中共太原市委  

太原市人民政府


2021年以来,太原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特”“优”战略,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积发展蔬菜、养殖、葡果等特色产业,增加产量、提升质量、扩大供量,不断夯实“菜篮子”稳产保供基础。

一、完善政策,集聚要素保障。持续优化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对设施农业补贴政策作出调整,提高设施蔬菜建设补贴标准,将田头市场、冷链物流、基础配套、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补贴范围,土地出让收益按一定比例优先支持设施农业发展,推动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聚集,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参与积性,为设施农业发展增添了活力、注入了动力。2021年全市新增设施蔬菜3727,改造温室991,新建集约化育苗场2个,全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万余,蔬菜产量74万吨,同比增长11.2%。

二、优化布局,扩大产业规模。以实施“万千片百园”设施蔬菜建设工程为牵引,在清徐打造3个万生产基地和2个千示范片,在小店区、晋源区和阳曲县各打造1个千示范片;以培育精品采摘园为重点,在阳曲县、清徐县和古交市积开展果树改良示范,推动中低产果园改造,改良改造果园1600,初步形成“北部果园、西部杏园、南部葡园”的发展格局。

三、科技赋能,助力增产增效。充分发挥省城科技资源集聚优势,依托省级科研单位,强化对职业农民、农村干部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和创业技能培训。加强设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实施农业良种攻关工程,引进设施蔬菜技术人才20余名,推广羊肚菌、水果西红柿、面条菜等设施蔬菜新品种10余个,实施鱼菜综合种养项目122个,实现了农产品竞争力和农民生产收入“双提升”。

四、畅通链条,拓宽供销渠道。立足省城大市场,以社区直通、商超专区、集中展销等方式,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构建稳定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在美特好、沃尔玛等大型商超设立67个名特优销售专区,推动维客家族惠民直通车进社区、进小区,提高平价农产品覆盖面,直接间接服务居民达150余万人。

2022年,太原市要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聚焦“强菜优果兴牧”,持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解决设施蔬菜发展中地、水等要素保障问题,加快推动“万千片百园”设施蔬菜建设工程,发展设施蔬菜5000,确保蔬菜产量保持在70万吨以上。持续推动养殖健康发展,谋划扩建一批畜牧业提升和畜禽良种繁育项目,示范带动全市畜牧业转型提档、高质量发展,确保生猪饲养量稳定在50万头以上。持续促进葡果升级增效,围绕早黑宝葡萄、玉露香酥梨等区域,分类打造一批葡萄、西梅、草莓、樱桃等高附加值果品基地,进一步丰富市民“菜篮子”,鼓足农民“钱袋子”。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一产高质量发展


中共大同市委

大同市人民政府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根本。2021年,大同市聚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推动一产高质量发展。预计一产固投44.9亿元,增幅47.7%,超额完成省定42%的目标任务;一产增加值76.7亿元,增幅9%。

一、聚焦八大产业,扩规增效夯实力。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六区两地”,持续做优做强八大特色产业。打造全国黄花产业发展区,面积达26.5万,占全国1/4,产加销经营主体175家,年产值突破30亿元;打造雁门关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区,规模养殖场821个,产值占一产比重49%;打造塞北冷凉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设施生产面积9.2万,蔬菜总播16.5万,年产值25.8亿元;打造全国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特色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50万,种植杂粮200万;打造恒山道地药材产业集聚区,黄芪为主的中药材基地40万,年产值3.2亿元;打造反季节食用菌生产基地,总产4.6万吨,年产值2.9亿元;打造火山杏果产业发展区,总产7万吨,年产值6亿元;打造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举办黄花丰收活动月、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建设“黄花+”景点23个,同步打造4万长城沿线景观农业及一大批休闲农业示范村、示范园和精品旅游线路。

二、抓住三个关键,提标延链强动力。标准化,3个黄花技术规程评审通过,5个标准形成初稿,并参与1项黄花标准编制。化营销,持续打响“大同好粮”“大同黄花”区域公用,举办第六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公益带货、“黄花进北京、鲜花献奥运”,第八届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等活动;开设上海国际食品产业园直营店和10多家市内直营店,召开2021晋北肉类平台境内外集采集供大会,北肉冷链加工产业园完成投资5亿元。现代化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全年产值81亿元,同比增长119%。

三、强化四项保障,高位推动聚合力。强化组织领导,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市乡村振兴推进大会等及时部署,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逐季调度,构建起强有力的顶层推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出台《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实施方案》,统筹实施“十大工程”。强化资金保障,争取中央、省级投入4.95亿元,倾斜安排市级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2.7亿元,集中支持一产高质量发展。强化推动落实,书记、市长亲自推动与行业领军企业洽谈合作,深入一线现场指导。市级出台《产业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按月调度通报、“三队”包联服务,确保落实到位。

下一步,大同将坚持“特”“优”战略,用好擦亮农牧交错带示范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和省级北肉平台三块“金字招牌”,通过大区域布局、大项目支撑、大龙头带动、大市场定位,深度打造“六区两地”,推进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力促全要素集聚、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持续跑出一产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一是突出牵引。以拳头产品为内核,进一步放大“大同好粮”“大同黄花”区域公用牵引作用,建立标准、准入制度,创新营销模式,深度拓展国内外市场。二是坚持项目带动。推进建设总投资106.4亿元的143个重点项目,特别是111个一产项目,通过延链、补链、强链、优链,提速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三是强化要素支撑。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托管、乡村振兴衔接、土地出让收益等政策资金支持,个性问题个性解决,共性问题政策解决,为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发展加力赋能。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草牧业

打造农牧融合发展高地


中共朔州市委

朔州市人民政府


朔州地处“镰刀弯”区域,“特”在农牧交错,“优”在草食畜。近年来,我们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五大平台”部署要求,抓住全国整市推进草牧业试验试点的机遇,推动草牧业高质量发展,奶牛存栏、鲜奶产量、肉羊出栏、牧草种植、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农民人均草牧业收入六项指标全省。

 一、坚持以农载牧、以牧促农,打造农牧融合的草牧业。把握草牧业和粮食安全的内在本质联系,统筹肉蛋奶和主粮等初级农产品供给,把“饭碗”端牢端好。推进“草—畜—肥—田—粮”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形成牛羊粪肥资源化和玉米秸秆饲料化互促共进的“朔州模式”。粮经饲结构42:23:35,630万只肉羊、17万头奶牛、25亿斤粮食,“雁门粮仓”丰足殷实、稳产保供基础厚实。下一步,针对一二三产融合不够等问题,将强化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抓总作用,打好右玉精神和广武长城、西口古道、玉龙赛马、永定河源头等文旅名片,策划一批农牧文旅融合大项目,推动文化、旅游、康养和农牧全域融合发展,唱响新时代“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塞上牧歌。

二、坚持好草产好肉好奶,打造山西精品的草牧业。草食畜黄金带的区位优势,加之近十年平均降水量428毫米的良好条件,决定了饲草料干物质积累好、容重高、质量优。我市苜蓿、燕麦草、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95万,年产饲草186万吨。山阴骏宝宸集团牵头成立了山西省草业联盟,牧草实现内扩外延。奶牛生鲜乳平均乳脂率、蛋白率均超标准,羊肉肥瘦适中、口感鲜美,食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6%。“右玉羊肉”“怀仁羔羊肉”进入北上广深,5个羊肉产品入选“圳品”。下一步,针对本土区域影响力不够等问题,将在省委农办指导下,依托“北肉”平台办好“怀仁羔羊肉交易大会”,持续提升朔州羔羊肉美誉度,同步塑造50万吨奶源朔州,为丰富山西有机旱作农业作出朔州贡献。

三、坚持延链补链强链优链,打造全产业链的草牧业。全产业链是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建立乳业和肉业两个百亿级全产业链“链长制”,组织链主企业、链条项目对接省“三队”包联,强化牛、羊、草各产业上下游和产业内部各环节协同发展。建成以古城集团为链主企业,集种、养、加于一体的乳业产业链;以金沙滩、朔美羊集团为链主企业,集养殖、生熟食加工、羊绒加工、有机肥加工、冷链物流销售相配套的肉业产业链。下一步,针对本地乳品企业加工带动力不足、肉羊产业能繁母羊缺乏等问题,将举全市之力支持古城集团改革创新,支持金沙滩、朔美羊集团建设肉羊核心育种场,把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坚持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共同富裕的草牧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把草牧业放在“三农”工作全局来谋划和推进,作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抓手,着力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多措并举提升其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预计2021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7000元。下一步,针对脱贫产业支柱支撑作用不够显著等问题,将以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反馈问题整改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对草牧业的支持力度,以草牧业为主导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更好发挥草牧业对农民增收的稳定器作用。统筹乡村发展、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培育特色经济强镇,打造乡村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态,逐步使农村具备现代基本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高质、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农牧融合发展高地,在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奋“晋”之路上走好朔州步伐。



坚持特优战略 做强杂粮产业

走出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中共忻州市委

忻州市人民政


忻州是中国杂粮之都,面积之广、产量之多、品种之丰,居全省之首。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特色转型、特优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做优杂粮产业,实施“特”“优”战略,努力走出一条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是抓规划布局。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立足县域特色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起点编制《忻州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和24个县域特色产业专项规划,科学布局黎麦、红芸豆、谷子等10大优势杂粮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具有忻州特色、契合市场需求的杂粮生产格局。

二是抓集群建设。坚持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高标准建设杂粮食品产业集群。种植杂粮320万,总产6亿公斤以上;创建级有机、绿色生产基地7个,省级杂粮龙头企业25家,开发上市产品130余种,年销售收入51亿元;发展杂粮合作社1550多个,吸收带动55万种植户,杂粮商品化率达75%。

三是抓创建。坚持把建设作为战略工程,统筹抓好培育、运营管理、产品推介,不断提升“忻字号”产品竞争力。创建市域及县域区域公用11个,全市形成“一都七乡”国字号矩阵;认证杂粮“三品”产品568个、产品14个、山西省12个。

四是抓市场开拓。坚持把市场开拓作为关键之举,畅通杂粮产品销售渠道。开发速食类、营养类、功能类产品,形成3大类130余款杂粮产品矩阵。级杂粮市场、山西杂粮出口平台投入运营,杂粮出口近500万元;实施“互联网+忻州杂粮”行动,筹建晋北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加快完善县、乡、村流通市场体系,线上线下实现交易9.1亿元;组团参加中博会、农博会,签订供销合同10个,“忻州杂粮”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五是抓服务保障。坚持杂粮优先发展战略,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持续强化保障。出台杂粮产业发展促进条例,配套年度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安排财政资金1.3亿元,扶持杂粮产业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与山西农大共建杂粮研究院,开展特优品种选育推广,“稼祺100”藜麦、“旭美1号”马铃薯产刷新全省纪录;深入开展“三队包联”服务,全周期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推广“五有”连农带农模式,农户杂粮种植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到11%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决策部署,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为牵引,持续推进杂粮产业良种化、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进一步提升脱贫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能力。一是“机田证”一体化夯实发展基础。推进“农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民持证”一体化发展。强化农机创新,提升丘陵山区农机覆盖率,提高杂粮机械化水平。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新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持续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群链院”一体化提升质量效益。打造“集群+产业链+科研院所”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强科技研发,发挥“校市共建”的山西农业大学杂粮研究院科研优势,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中试基地。强化精深加工延链,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提升杂粮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以“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为,打造杂粮产业集群,成为面向全国的杂粮产业发展新高地。三是“企社户”一体化构建经营体系。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整市试点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经营主体倍增计划,扶持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以订单收购、土地入股、综合服务等方式,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坚持四个聚焦

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


中共吕梁市委

吕梁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吕梁市把防止返贫致贫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坚持“四个聚焦”,打造“四大版块”,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扎实成效。

一、聚焦“四个不摘”,着力打造脱贫成果“巩固版”。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组建14个工作专班和6个督导组,市县乡村振兴机构队伍平稳过渡。二是抓政策落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本医保参保率100%,修缮重建6109户受灾房屋,巩固提升68.53万人饮水安全。铺开乡村振兴项目1785个,扶持全市800人以上的安置区实现产业全配套,搬迁脱贫劳动力就业3.8万人。三是抓动态监测。坚持常态化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实行县级交叉督导、问题提级验收机制,1.29万户“三类户”帮扶措施全覆盖,1.02万户返贫风险全消除。四是抓驻村帮扶。41名市级领导帮扶4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50支乡镇工作队、1378支驻村工作队驻守帮扶,开展“十查十看”和“大点名”行动,进一步深化帮扶成效。全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

二、聚焦“四个强化”,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提升版”。一是抓主导产业突破。强力推进以生猪和食用菌为主的八大产业集展。布局7个生猪生产重点县,落实685个承载项目,整合涉农资金6.7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 27.76 亿元,新建扩建年出栏10万头以上养殖园区 20个,能繁母猪存栏达到21万头。成功举办中国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形口、中阳、临县3大基地县,全市达1.25亿棒,带动5.5万户农民户均增收1万元。二是抓带动主体培育。培育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完善“产业联合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联结机制,农民在农业规模化经营中获取更多收益。三是抓农产品深加工。围绕强链延链补链,推动主导产业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完成 289.53 亿元,居全省前列。四是抓金融帮扶创新。深化金融帮扶“吕梁模式”,投放乡村振兴贷21.65亿元、小额信贷7.23亿元,有力支持涉农经营主体发展。

三、聚焦“三大”,着力打造就业增收“升级版”。一是合作社造林带动增收。深化“合作社+农户”造林模式,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全年造林98万,发展林下经济132万,140个造林合作社直接带动1878名脱贫社员增收,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二是“吕梁山护工”促进增收。培训“吕梁山护工”1.2万人,就业6830人,带动脱贫收益600余万元。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培训23万人次,培育致富带头人1076人。三是光伏扶贫助力增收。强化光伏运维管理,全市光伏电站结算收益4.9亿元,惠及1654个行政村、22.8万脱贫人口。

四、聚焦“七大工程”,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版”。2022年,坚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底线,围绕开播季和丰收季两个重要节点,加快推进七大提升工程,全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一是特色产业延链提效益工程。围绕“链条、规模、科技、标准、、数字、联盟、集团”八条关键路径,推动八大产业发展,全市一产增加值增长9%以上。二是市场主体培育提实力工程。培育骨干型龙头企业,创建市级示范联合体,夯实全产业链发展基础。三是示范园区创建提标准工程。高标准创建一批生产基地、产业园区,推动三产有机融合。四是返贫致贫防范提能力工程。常态化开展“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排查整改,完成2000人以上安置区示范区创建。五是乡村建设推进提质量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农村改厕“三大革命”,持续开展村庄清洁绿化行动,重点打造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六是乡村治理创新提水平工程。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十户联体”“党支部+”等有效治理模式。七是重点改革深化提权能工程。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技农经农机“三支队伍”改革。



创建示范廊带 

打造乡村振兴典型样板


中共晋中市委

晋中市人民政府


我市坚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设以通道为轴线、以产业为依托、以村庄为单元的榆次、太谷、寿阳百公里城郊型,祁县、平遥、介休、灵石百公里汾河景观型和榆社、左权、和顺、昔阳百公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片一带一圈”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了60个精品示范村、115个重点治理村、总长600余公里的示范廊带,总结提炼出“产业支撑型、创新发展型、党建型、能人带动型、生态优先型、文化自信型”6种乡村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示范全市的乡村旅游观光带、特优产业分布带、城乡融合先行区、农村改革集聚区。

一是以园区建设为支撑,夯实廊带产业根基。以产业园为抓手,集聚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从规模、质量、效益等多层面推进特优农业发展,在廊带内打造了20万畜禽粪肥液态化利用有机旱作农业园区等15个万以上产业园和东辉世佳先正达种业产业园区、嘉禾玉米5万丰产示范园区、山西交控集团4万绿色产业园区等20余个特色产业园区,集中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带动全市实施了百万有机旱作农业项目、百万头仔猪培育项目等,带动廊带内农民年均增收10%以上。

二是以乡村建设为载体,擦亮廊带生态底色。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但争取一步到位”的原则,制定了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农村饮水安全化、厕所无害化改造等“十三化”标准和重点治理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等七项要求,以“五大专项行动”为统领,在全市开展了“拆违治乱提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等,对全市118个乡镇所在地和1160余个主要交通干线途经村庄、目及范围村庄和500人以上行政村集中整治,完成造林45万,森林覆盖率增加1.5个百分点,村容村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三是以深化改革为牵引,激发廊带发展活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00个,农民合作社9359个,家庭农场4927个。实施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累计财政投入15余亿元、吸引社会资本100余亿元建设廊带。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左权县、平遥县、祁县、太谷分别成为全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县、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五地一产”盘活利用试验县、农村改革试验区。推进农业生产方式改革,形成寿阳县“有机旱作农业—规模集约型”双层经营和平遥县左家堡村“农户土地入股、集体规模经营”生产托管模式,全市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115.7万。

四是以乡村治理为抓手,提高廊带善治水平。针对基层党组织弱化、乡村人才外流、乡村干部难选难留难当等问题,修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二十五条》,完善“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提高乡镇财力和乡村干部待遇”等5方面举措。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两委”主干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62.2%,较上次换届提升45%,平均年龄45岁,较上次换届下降4岁,“一肩挑”比例达90.9%。昔阳大寨镇、榆次张胡村等1镇6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2022年,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决策部署,落实“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要求,扎实推进“特色富农、带农、融合惠农、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治理利农”六大行动。在市级层面开展“建设十大特色产业园区、壮大十大龙头企业、提升十大产品、建设十大水利工程”创建行动,在县级层面开展“建设一个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形成一个高标准市场化服务体系、制定一个城镇化的发展规划、建设一条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培育一批市场主体、打造一个突出、建设一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出台一个发展支持意见”,在乡镇层面实现“有主导性农业产业、有经营性合作主体、有社会化服务主体、有规模化生产单元”的“484”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工作矩阵,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377万以上、产量稳定在30亿斤以上,一产固投、一产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10%以上、8%以上。



做好“党建、三治融合”文章

走稳乡村善治之路


中共阳泉市委

阳泉市人民政府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近年来,阳泉市积构建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规范农村小微权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大力探索,推动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郊区成为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区,平定县甘泉井村、盂县泥河村、郊区固庄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乡村治理工作体系。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组织、宣传、纪检、民政、司法等部门共同参与,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和工作考评体系,在推进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启动12个乡镇100个村跟进创建,2023年实现全域创建。

二、突出党建,筑牢乡村治理坚强堡垒。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率先圆满完成农村“两委”换届,5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部销号,农村“领头雁”培训实现全覆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激发共治动能,夯实乡村治理运行基础。坚持以自治增活力,深化“四议两公开”,发挥好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作用,不断丰富村民说事、民情恳谈、“固庄论坛”等村民自治生动实践。以法治强保障,推进“法律进乡村”,选树“法律明白人”2318名,调解涉农矛盾纠纷900余件,全市8个村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以德治扬正气,深化“甘泉井好人”“美丽庭院”“十文明标兵户”等评选活动,形成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

四、规范小微权力,为乡村善治保驾护航。推动农村管理服务事项清单化,明晰职责边界,优化办事流程,实现“一切工作有程序,一切程序有规范,一切权力有监督”。全市共制定《权力清单》、《工作流程》20大类9800余条,权力清单运行率达到94%以上,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群众明白的农村权力运行机制初步建立。

乡村治理的有效推进,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2021年,全市一产增加值预计完成14.5亿元,增长9.5%;一产固投完成8.35亿元,增长42.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500元,增长12%;全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村达到100%,10万元以上村达到70%,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上下功夫,努力创造更多“阳泉经验”。一是把集体经济发展好,打造活力乡村。以壮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构建起市级抓总、县级主导、乡镇负责、农村主抓、多部门联动的“4+N”工作体系,到2025年,全市年集体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个以上。二是把农村阵地巩固好,打造文明乡村。统筹“一约四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科网格”、法治乡村等阵地平台,不断探索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到2025年,力争一半以上的村达到乡村治理示范村标准。三是把数字平台建设好,打造智慧乡村。强化科技赋能,加快“村村享”智慧村庄平台建设,用“小程序”解决“大事情”,使“小应用”发挥“大效益”。四是把清单制度运行好,打造清廉乡村。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完善农村“程序、责任、制度、考核”四张清单,实现权力清单化、程序规范化、运行阳光化。


聚焦特色 做优产业

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共长治市委 

长治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长治市深入贯彻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一产增加值预计完成92亿元,增长10.5%,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菜篮子”农产品供给充盈,特色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

一、示范先行,高标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我们持续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1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2万,加快中小型农机具研发推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8%,引进推广抗旱节水新品种50余个,推广新技术40余项,完善了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坚持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持续开展封闭示范、产业示范、区域示范,建设了一批有机旱作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和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总结推广60项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模式,促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实现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8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

二、特优,高水平打造六大产业集群。我们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强化政策支撑,制定出台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补贴政策,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各县区也分别出台政策支持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上党中药材、沁州黄小米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抓好上党党参、沁州黄小米两个具优势的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发展杂粮70万、蔬菜50万、中药材150万,小米、特色蔬菜、传统“北药”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精深加工,实施97个产业链延伸项目,构建了13条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达到247亿元,潞党参口服液、郭氏羊汤等名优产品,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典型做法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

三、龙头带动,高质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我们积培育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了振东制药、长清生物等30个旗舰型龙头企业,重点打造了18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质量提升,新增、省级示范合作社30家,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1家。深化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探索多种托管模式,培育托管服务组织157家,托管面积达到146万,我市托管服务经验在全国推广,全省深化农业生产托管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培育高素质农民,依托67个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重点实施5个专项培训行动,全年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2.7万人。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本次会议部署,扛牢稳粮保供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要求,稳定粮食面积,提升粮食产能,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多措并举保障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农产品有效供给。走好有机旱作路子,狠抓耕地质量提升和种质资源保护,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加力推进农机装备,加强绿色高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巩固提升示范创建成果。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在农产品品质提升和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实施农业战略,进一步凸显农产品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文化价值。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创新模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我们将以此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聚焦产业发力,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创造新成绩新经验,为我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长治力量。




点线面一体 建管用并重 全市域统筹

奋力争创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区



中共晋城市委

晋城市人民政府


2021年,晋城市坚决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创新机制模式、扎实稳妥推进,推动全市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点线面一体,全力推动乡村建设开好局。牢牢把握“为农民而建”导向,点线面一体,全力推动乡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一是“百村”评选牵引攻坚“点”。以清洁村“百村”评选、“村”达标评定为抓手,把“厕所革命”作为突破点,带动人居环境整体提档升级,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突破70%,人居环境整治三以上行政村比例由30%提高到50%。二是“三带”工程示范扮靓“线”。以百里沁河沿线74个村、丹沁两河流域268个村、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243个村为重点,启动实施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丹沁两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带、太行一号乡村振兴示范带“三带”工程,系统化推进乡村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改革治理,乡村建设工作率先步入了由点串线、聚线成面的新阶段。三是“十件”实事助推提升“面”。落实全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十件实事要求,出台工作方案,专班跟进推动,年度既定任务超额完成,助推全市乡村建设实现面上整体提升。

二、建管用并重,聚力构建乡村建设新机制。着眼建管并重、积探索实践,初步构建了“建管用”三位一体乡村建设有效机制。一是多渠道筹资保投入。2021年,市财政增列1.1亿元资金专项奖补村庄建设;运用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14亿元开展农村污水治理;组建市级乡村振兴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搭建乡村建设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形成了财政、社会、金融多渠道投入格局。二是常态化调度保推进。将乡村建设列为乡镇三农专项考核指标,市委常委会按季听取汇报进行调度,市县两级跨部门成立督导指导组,逐月现场督导核查通报,以常态化调度保障了率推进。三是系统性管护保长效。坚持市县统筹、镇村联动、农民主体,建立了村级制度、标准、场地、经费、队伍“五有”农村户厕管护体系,推行了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四统一”农村污水处理运维标准,实行了分级负责、网格管理、差异奖补、农民参与的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实现了科学建设、长效运行、群众受益的目标。

三、全市域统筹,奋力争创乡村建设示范区。2022年是推进乡村建设的关键之年。晋城市将全市域统筹、系统化推进、持续性加力,奋力争创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区。一是引深“三带”工程建设,牵动提质效。按照“指挥部+公司”模式,着眼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突出政策项目支撑,加快实现“环境治、交通畅、文化兴、布局优、产业旺、生态美”;立足太行一号乡村振兴示范带,坚持“路景村业”一体推进,集中打造10个乡村建设精品片区;围绕丹沁两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带,做到改污改水改厕“三改”同步,将沿河村庄污水治理率由27%提高到70%,以“三带”工程牵引乡村建设质效整体提升。二是启动“双百”村庄创建,带动见实效。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择优选择产业基础好、区位条件优的100个村,以及镇村所在地和人口集聚度高的100个村,分类分步启动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创建,创新开展花海村庄试点,带动乡村建设取得实效。三是跟进“一项”重点改革,驱动促长效。谋划出台全市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集体林地盘活实施办法,启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行动。通过跟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促进政府推动力、农村内生力两力相融、内外联动,驱动乡村建设长效推进。

争创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区,晋城有基础与条件、更有信心和决心。我们将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久久为功,持续在乡村建设的谋划、实施上先行一步、蹚出新路,为我省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稳粮保供守底线 以人为本保安全

全力以赴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中共临汾市委

临汾市人民政府


2021年,临汾市全力应对有气象记录以来强秋讯,灾后农业生产稳步恢复,农房重建修缮任务全部竣工,提前一个月完成春节前入住目标。一是牢记嘱托,提高站位。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努力完成省委确保受灾群众春节前入住的临汾答卷,持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坚决守好“米袋子”、保障“菜篮子”、鼓着“钱袋子”、建好“过冬房”。二是高度重视,上下联动。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24小时备战,日调度随时研判,发布预警信息,制定应对措施。书记、市长先后16次赴雨情较重的地区调研灾情、现场办公。市四大班子包联县,县四套班子包联乡镇,齐心协力保民生、齐抓共管促进度。三是快速反应,密切协同。我们时间召开农业减灾救灾新闻通气会,回应社会关切。率先出台农业“双减双抢”八条措施、应对洪涝灾情防止因灾返贫十条措施。应急、农业农村、气象、住建等部门密切联系会商,共同应对灾后风雨霜天气造成的不良影响。四是施策,抢天夺时。全市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组建514支帮扶队伍,帮助农民抢收抢种、抢排积水、抢修农田、抢修圈舍。160名“三队”包联服务专家,指导农民落实灾后恢复重建关键措施,累计服务受灾场户1.4万余户,组织技术培训140场,有效提高群众自救能力。2021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51.8万,总产量21.11亿公斤;7500受损蔬菜设施全部修复;修复损毁农田45.15万,占总任务的92%;修复(重建)畜禽圈舍22万平方米,占总任务的71.2%。五是创新方式,精细落实。制定全市受损农村住房排查表,在全省率先形成“一户一档”制度,收集农户和房屋基本信息。结合临汾实际,聚力需拆除重建户,尊重群众意愿,探索出原址重建一批,异地新建一批,现房置换一批,货币化安置一批,养老院、公租房等安置解决一批,推广一批装配式建筑“六个一批”建造方式。12月底,全市15946户农房重建修缮任务全部竣工入住,排名全省,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认可。

2022年,临汾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本次会议部署,聚焦重点发力,破题解困,持续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后半篇”文章。一是倒排工期。加强技术指导,1月底前完成5.2万平方米畜禽圈舍修复任务,确保畜禽产品生产供应稳定。二是多措并举。尽快按程序申报,力争将3.7万平方米畜禽圈舍重建任务,纳入2022年度畜牧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计划;将1.91万损毁农田列入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同时,多方发力筹措资金,建立台账,制定“路线图”,强力推进2.34万损毁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于2022年底完成重建任务,筑牢粮食安全基础。三是开展“回头看”。对未享受重建修缮政策、排查未发现安全隐患的住房和鉴定为安全的住房进行再巡查,及时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建立和完善农村住房信息数据库,推动我市农村住房建设长效化管理,持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狠抓粮食安全 筑牢种业基石





中共运城市委

运城市人民政府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是省委赋予运城的定位和使命。一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书记、市长带头抓、具体抓,多次研究部署,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奋力开创运城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21年1—11月份,一产增加值281.2亿元,一产固定资产投资64.3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202.5亿元,均居全省方阵。

在种业发展和稳粮保供上,我们牢牢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向科技、政策要生产力,主要做法有五点。一是提高站位稳“产”。作为全省的“粮袋子”,我们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完成76.1万,全市累计达450万。粮食种植面积达到804. 9万、总产27.9亿公斤,产量占到全省的19.6%,为全省粮食安全作出了积贡献。二是夯实基础提“质”。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黄汾百万粮食高产示范基地,落实资金3.51亿元、建成核心示范区5.14万,示范带内粮食平均产800公斤以上。坚持品种培优,推广新品种30个,创建良种繁育基地19万,常年制种量近7000万公斤,全市小麦种植面积135.6万,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为“运城面粉”打造提供粮源。三是打造聚“力”。深入实施“特”“优”战略,坚持源头无害化投入、中端清洁化生产、末端综合化利用,先后培育“垣曲小米”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运城有机旱作小麦”获得“具影响力农产品”。开展“黄河情?麦穗香”2021运城小麦文化节、“黄河岸边寻麦香”大型农耕文化之旅直播周等系列活动,“运城面粉”区域公用建设取得积成效。四是科技创新赋“能”。组建运城市农业科学合作研究院,育成棉花、小麦、玉米、向日葵、甘薯等新品种143个。完成第二代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制,育出了第二代小麦杂交种。重点培育三联种业、绛山种业等24家种子龙头企业,农作物种子市场规模达5亿元以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与中农粮合作建设旱稻良种繁育基地700。五是利益联结增“收”。积探索“五统一”全程托管模式、“按需点菜”半托管模式和“个性化”单环节托管模式,全市完成托管面积110万,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全力推动灾后重建,落实救灾资金1.28亿元,开展“双减双抢双保”和“三队包联”,秋粮收获面积和总产分别达383.4万和14.36亿公斤,全市冬小麦播种面积423.2万,圆满完成省下达任务指标。在闻喜县开展小麦产量保险和未转移就业收入损失保险,参保面积48.3万,理赔资金960万元,切实让农民种粮有保障、能获利、多得利。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此次会议部署要求,做到“五抓五促”。一是抓政策促落实。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扶持政策体系,提高农民种粮积性。支持在盐碱滩推广小麦+海水稻两熟模式,增加粮食面积,确保达到805万。二是抓种业促振兴。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选育推广本地优良品种和全国优势良种并重,稳步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推进第二代F型杂交小麦参加区域比较试验,力争尽快通过小麦新品种审定。三是抓科技促增产。落实“三队包联”,推动良机、良田、良法集成配套,提高抵御灾害能力,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8亿公斤以上。四是抓项目促投资。紧盯321个项目,积对接落地,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强发展后劲。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新开工建设40万以上。五是抓巩固促提升。以粮食稳产保供夯实产业振兴基础,做好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政策衔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工作,坚决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来源|农办秘书处


山西中农富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有温室工程、农产品销售、科技推广、农业科技园区运营等服务,秉承“开放创新、科学规划、服务三农”的发展理念,立足太原,涵盖山西周边省市,辐射华北地区,致力于打造山西以及华北地区的农业高科技技术服务综合性一站式平台。详情咨询:13283627652/0351-8330329,  关注:公众号“山西中农富通”,的农业政策、发展动态、学术论文、科技、热点事件、解决方案、经典案例等内容,一起走进农业世界!







固话:0351-8330329
手机:132-8362-7652
QQ:1023248687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平阳路亲贤北街口新时代广场1001室
备案号:晋ICP备2021015873号-1
  • 企业实力

    strength
    一站式服务
    精品项目
    企业概况
  • 联系我们

    contact
    在线留言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regards
    新闻资讯
    荣誉资质
    企业文化
  • 132-8362-7652
    扫码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1 山西中农富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